当前位置:首页
【2018两会·改革新征程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
——绵阳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法治化营商环境纪实
百度 那是因为菠萝几乎含有所有人体所需的维生素、16种天然矿物质,并能有效地帮助消化吸收。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。“行政执法规范性不足、司法保障效能待提升、市场公平竞争机制有短板”……2025-08-06,四川省绵阳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专题询问现场,一系列聚焦法治化营商环境“温差”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。这是自2019年作出优化营商环境决议、2020年到2024年持续对优化营商环境开展监督以来,绵阳人大首次将监督利剑直指法治化营商环境,并首次聚焦同一主题对市“一府两院”开展专题询问,通过完善“调研-询问-整改”全链条监督闭环,推动解决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的痛点、堵点问题。
联动调研有深度:用脚底板丈量法治温差
“237家市场主体走访记录、25次明察暗访、132条问题梳理”,市人大监察司法委的调研台账上,一组组数据勾勒出法治营商环境的真实图景。21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、36位市县两级人大代表组成的7个联合调研组历时2个月,深入企业、政务大厅、司法一线、项目现场,足迹遍布9个县(市、区)、4个园区,精准锁定当前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问题短板。
翻开联合调研组的记录本:部分涉房破产案件因部门权责交叉3年未结,暴露出府院协同机制不畅;惠企政策解读与落地衔接不足,反映政策实施精细化不够;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不充分,体现市场公平机制待完善;部分行业准入存在隐性壁垒,折射公平竞争审查不到位;涉企案件审理效率不高,凸显司法流程还有优化空间;政府及国企账款清欠滞后,反映诚信政府建设还需加强……一个个问题、一件件事例让调研组的成员们五味杂陈。这些带着“痛感”的素材,最终凝结成涵盖执法规范、司法保障、政策落地等6大类63个问题的调研报告。
实地调研和暗访的同时,线上调研同步发力:2921份有效问卷中,数据显示民营经济促进法等普及度不足、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边界不清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获取不畅等问题,与线下调研发现的问题相互印证,共同构成了专题询问的“问题靶心”。
绵阳市人大常委会以“线上+线下”的立体调研方式,把准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脉搏,也让后续的监督整改更接“地气”、更合“企意”,为以法治之力优化营商环境筑牢了根基。
询问辣味足:针尖对麦芒的法治拷问
“市政府网站去年公布的34个涉企文件征求意见稿,有23个未收到反馈,这是否说明政策制定存在‘闭门造车’?”“部分执法部门存在‘小过重罚’‘以罚代管’等现象,如何依法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?”,在询问现场,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一针见血地发问,会场瞬间安静。
整个询问过程中,6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连环发问,直指痛点。从行政执法规范化程度、司法审判效率,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、市场主体平等保护力度,每一个问题都紧扣法治营商环境建设的核心要素。面对犀利的问题,应询席上的“一把手”们额头上流起了汗水。
面对惠企政策宣传不到位问题,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当场承诺:“我们将推行‘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’,新的惠企政策必须同步配套解读模板和操作指南。”
“2025年上半年135件涉企二审案件超期,27件破产案件耗时超2年,如何破解效率难题?”针对委员的追问,市中级法院院长亮出时间表:“进一步畅通服务民营企业绿色通道,压缩涉企案件平均立案时间至2.3天……”
市检察院检察长针对“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力度不够”问题,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府检联动、监检衔接、法检衔接、行刑反向衔接等机制,拓宽线索来源渠道,强化检察监督刚性。
市司法局局长被问及“部分行政机关证据意识弱、执法程序不规范”等问题时,当场承诺将深入开展集中整治,扎实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,筑牢执法合法性根基。
市政务服务监管局负责人针对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问题,表示将及时升级“绵企通”平台,实现交易信息实时查询与专场培训常态化,保障市场主体平等获取信息……
整个询问过程问出了企业心声、代表关切,答出了纾困对策、解难之道,既夯实了人大工作的民意基础,又检验了“一府两院”的工作质效。
整改实打实:三张清单激活法治动能
专题询问不是终点,而是问题整改的起点。专题询问结束后,市人大常委会及时梳理审议情况并印发了《关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审议意见》,及时梳理形成了《创新举措清单》《突出问题清单》《意见建议清单》等三张清单,明确责任委室负责跟踪督促,推动问题整改落地。
目前整改已显成效:“无证明城市”审批提速92.84%;清理558件相关文件,废止13项不平等条款;进一步推行“繁简分流”,48.2%案件适用速裁程序;设立15个行政执法监督企业联系点,聘任62名行政执法特邀监督员,规范涉企执法行为……
“人大监督既要敢于拔钉子、又要善于钉钉子。”市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介绍,已建立问题整改销号制度,后续将按“三步走”推进:9月底前市“一府两院”提交办理报告;10月开展“回头看”;12月组织开展满意度测评,将测评结果报送市委并通报市“一府两院”,进一步传导压力、倒逼落实。
从决议到询问,从调研到整改,绵阳人大持续用力深耕营商环境监督的实践揭示:唯有让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,监督才能产生“溶解政策玻璃门、打破数据烟囱、拆除利益藩篱”的化学反应。“下一步,我们将以钉钉子精神深耕营商沃土,让法治成为中国科技城最硬核的营商环境,更好助力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。”市人大有关负责人表示。
编 辑: 张峻铭
责 编: 于浩